Mike Amundsen是计算机程序员、作家、演讲者,也是全球顶尖的REST和超媒体专家之一。自2008年起撰写REST与超媒体相关文章,并出版两本相关著作:
Mike同意接受访谈,分享他对超媒体历史及现状的见解。
问:超媒体的"标准"历史是:Vannevar Bush《诚如所思》→ Nelson 1963年提出"超媒体"术语→ Englebart 1968年"所有演示之母"→ Berners-Lee 1990年创建Web。您认为还有其他重要节点吗?
以Bush为现代Web历史起点很合理。可清晰追溯Bush→Engelbart→Nelson→Berners-Lee→Fielding的脉络。这是跨越半个世纪的研究、设计和实现,值得学习与拓展。
同时我认为超媒体故事有位无名英雄,回溯至20世纪初:比利时作家兼企业家Paul Otlet。他构想了名为"World Wide Network"的多媒体信息系统。他预见如何融合文本/音频/视频实现全球内容实时点播,甚至设想支持搜索/存储/播放内容的多媒体工作站——堪称当今"流媒体服务"的最早认知。
为支撑此构想,他创建研究社区:成员阅读专题/文章/书籍后将其摘要至一页内。他设计类似URI/URN/URL的标识系统,并建立庞大卡片目录系统支持搜索和整理结果,通过邮政服务分发包——1920年代就实现了邮件网络搜索!
这位远见卓识者值得在超媒体和信息领域获得更多讨论。
问:为何Web能战胜其他超媒体系统(如Xanadu)?
简言之,Xanadu对链接文档/记录来源/作者补偿的思考更详尽具体。这是Nelson在1960-70年代分享理念时难以实现的宏大愿景。
当然还有其他因素。Berners-Lee的愿景更小(仅为CERN员工简化联系人共享!)。我认为他对实现细节更务实。他自述利用现有技术(DNS/分组网络等)实现构想,因此吸引电话/信息系统/计算/网络等多元群体。
我还希望Wendy Hall的Microcosm获得更多关注。Hall和同事在1990年代构建了极其丰富的超媒体系统,在Berners-Lee版"Web"可用前发布。Microcosm更贴近Bush/Englebart/Nelson的超媒体系统构想——将超链接存储在独立"锚点文档"而非源文档中。
问:您对我《REST如何走向REST的反面》一文看法如何?有无不同观点?
2022年您发布时我读过此文并深表赞同。无可挑剔之处,但可分享些观察。
我发现多数超媒体开发者/研究者经历类似循环:先接触"常见"REST,后了解"Fielding的REST",再带着新知回归"常见REST"世界并试图拉拢他人——通常成效有限。
我知道您喜欢梗图,在此分享我的想法:离家探索→知识扩展→回归平凡生活的历程,正是坎贝尔"英雄之旅"的例证。此感受如此强烈,以至于我创作英雄之旅演讲在API大会讲述多年。
更直接说:许多Fielding论文读者(真正读过者)遗漏关键点。该论文关于网络架构设计而非REST。REST仅是现实案例。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同学派还有其他设计,如Justin Erenkrantz的计算REST(CREST)和Rohit Kare的异步REST(A-REST)。这些努力传递了Fielding的核心信息:"让我们设计网络软件系统!"
但多数开发者需处理更具体的现实问题。Fielding承认其工作属"数十年尺度"——多数开发者薪酬不包含此考量。
长远看,近四分之一世纪前的博士论文能深刻影响日常开发者,已属非凡。
问:Adam Stepinski创建的移动超媒体Hyperview明确基于您的著作。您是否研究过该系统?
我浏览过Hyperview且欣赏其设计。但坦白说我不再编写移动代码,故未实际写过hyperview代码。
2022年与Adam交流Hyperview时对其思想印象深刻。希望更多人讨论并使用Hyperview方案。
我记得当时向Adam提过:Hyperview令我联想到无线标记语言(WML)。这是早期功能手机(智能手机前)渲染网页内容的XML文档模型。另一XML超媒体领域特定文档格式是VoiceXML。我仍认为超媒体领域特定标记语言(DSML)有巨大应用潜力。
问:或许是一厢情愿,但我感觉对超媒体和REST(真正的REST)的兴趣正在复苏。您是否观察到?企业是否开始认识到此方法的优势?
我个人认为超媒体启发的设计和实现确有增长,乐见其成。API的广泛工作正引导市场思考如何降低独立远程服务的使用和互操作门槛。超媒体控制范式(您与同事在《超媒体控件:从野生到规范》论文所述)提供了绝佳途径。
商业中超媒体应用的最大障碍,已被Leonard Richardson(个人主页)多年前明确阐述。他帮助构建了强大的超媒体书籍共享服务/客户端系统支持全球公共图书馆。他指出在图书馆领域,各站点非竞争者而是伙伴——鼓励简化借阅流程并与其他图书馆互操作。
多数企业运作模式相反:通过设立准入门槛和囤积资产(非共享)来成功。超媒体无需中心控制或"把关"即可促进共享交互。
尽管如此,我认为大型组织内部是企业级应用超媒体的沃土。多数大公司耗费巨资构建/重建接口以改进内部信息系统。我坚信设计和实施超媒体驱动方案将带来长期节省与近期可持续互操作性。
问:您认为超媒体领域哪些概念被忽视?或哪些旧思想值得重新审视?
如前所述,我认为超媒体在互操作领域大有可为。API时代某种程度上分散了我们对超媒体控件作为服务间交互设计要素的关注。
虽然Nelson、Berners-Lee等为"人机交互"铺就了道路,但我们忽视了超媒体赋予"机机交互"的可能性。惊讶于当今超媒体驱动的工作流系统如此稀少。
LLM驱动自动化的兴起是创建超媒体化、可组合服务的良机,可"即时编排"。我担心过度专注于让生成式AI系统模仿人类用户,错失专为统计语言模型优势设计的超媒体工作流机遇。
此领域见过有趣尝试,如Zdenek Nemec的Superface项目已探索超媒体工作流多年。
我认为应用过去百年(若包含Otlet则更长)超媒体思想的机会众多,期待未来成果。